睡眠和近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有好处好在哪里呢?
和睡眠息息相关的就是昼夜节律。
人类的昼夜生物节律影响体温、代谢、内分泌、心血管、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甚至对疾病的易感性、药物、毒物的反应都有影响。
高等动物的生物节律(生物钟)中心(母钟)在上丘脑视交叉上核,像起搏器一样发出调控自信息,调控着全身的节律活动。
光照是昼夜节律的重要因素,人类视网膜在接受光信号的时候就已经参与到生物节律中来了。
视网膜上很多生化反应都是以节律形式表现的,如视觉灵敏度、视网膜电图的幅度、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的脱落、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等。
人眼一天中眼部参数同样有节律性。在一项关于眼部参数两天中的变化研究中,发现眼轴、脉络膜厚度、眼压等有显著的日间变化。
视网膜的组织节律性可以使生物24小时内适应100万倍的光密度变化。
主要由松果体分泌、和睡眠息息相关的褪黑素,其合成和分泌也是具有昼夜节律。而褪黑素是一种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上的感光色素。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470nm~480nm的光吸收最高(褪黑素的最大吸收光谱为484nm)。
这个波段的光有没有觉得眼熟?
没错就是蓝光的一部分(有益蓝光)。
白天自然光中的大量蓝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到了晚上没了自然光中的蓝光,褪黑素大量分泌,才会觉得有困意。夜晚褪黑素的分泌是白天的5~10倍,清晨2~3点达到峰值。
这样就把睡眠和褪黑素、光照、视网膜、生物节律联系起来了。
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环境的照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日落而息。不管是白炽灯、LED还是现在的电子产品,“人工照明”改变了夜间的眼部环境。
自然光的照度大概在1000~10万勒克斯之间,而“人工照明”往往在500勒克斯以下,像电子产品就更弱的可怜了。
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光在光谱和能量分布上也是不一样的。夜间人工照明的模式也会对生物钟起搏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
很简单,很多人会发现晚上玩手机越玩越高兴,越玩越兴奋。原本日落而息后不再有蓝光,偏偏电子产品的“人工照明”又把蓝光给续上了,蓝光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
光照打断了各种昼夜节律,包括眼轴长度和脉络膜厚度的节律,因此带来了眼球生长和屈光误差。
这给儿童青少年夜间灯光的使用带来一些提示。
研究中开灯睡觉的儿童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近视患者,且和种族相关,并不能排除近视的一遗传性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后来多个研究也没有重复出这个结果。
再来看看关于睡眠和近视的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睡眠的时间和近视成负相关,睡的越少,越容易近视。在矫正了性别、年龄、身高、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体育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发现每减少1小时的睡眠,近视增加0.1D。
视网膜上也有内源性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包含了一系列的转录/翻译反馈、控制机制,昼夜节律的异常干扰到了眼部相关参数的震荡。
睡眠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生物节律的异常,生物节律会影响到视网膜上信号的传、输,而视网膜信号现在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形成和进展的主要因素。
至于如何在细胞、分子水平实现,或者说具体、确切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在近视发生发展机制上提供了新思路,也给近视预防、干预带来了新的思路。
由此可见
睡眠与近视有一定关系,睡眠不足带来的生物节律异常很可能给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保证充分的睡眠还是很有必要的。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114黄页信息网看到的,谢谢!
【重要提醒】 转发本信息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被转发超过20次,信息将自动置顶一周!